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最新信息 > 张巧萍:汾 西 之 行 悟“生 本”

张巧萍:汾 西 之 行 悟“生 本”

2012年06月26日 17:10:38 来源:静乐县新建小学校 访问量:364

汾 西 之 行 悟生 本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静乐新建小学    张巧萍

    为学生本,学校决定带全校教师远赴千里之外的汾西,听说汾西二小生本教育搞得有声有色,切实可行。便心向往之。

    初闻汾西,似有汾水之声潺潺而来,那清音由远及近,让人不由想到沈从文笔下的曼妙湘西。因着这样一个地名,心中的那份故乡情格外地浓起来。还未成行,心里便存了一分美好的念想。想来汾西这地方,该是我们山西的一处世外小桃源吧。

    中午一点多从静乐出发,到太原才两点多。稍作休息,便登上了赴汾西的大客车,据说要走三、四个小时。一路疾驰,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两个多小时后,车拐进了一条又窄又陡的山路,静乐本就是山区,可就连我们也从未见识过如此盘盘绕绕的山路,一遇弯道我就赶紧闭上眼睛,不然就会头晕目眩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,天已完全黑下来,终于有人说汾西到了。沿街的路灯很暗,我无法想象我们到达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。如此偏远的一个山区小县,会有多出色的教育呢?心里的那份热望渐渐凉下来。

    我们入住的林业宾馆并不大,据说已是这里的大宾馆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晚餐时的炒鸡蛋倒是格外地金黄。还有一种不同于我们静乐的豆腐,泛着黑,我是难以下咽,可两个年稍长的同事却说,是她们小时候吃过的豆腐味儿,吃着香。早餐的绿豆芽,还带着绿,细小得可爱,放进嘴里,我也似乎是尝到了那种久违的早年味道,觉着亲。一时间,大家都发觉这里的旧时风味保存得那么完好。一个世外桃源的样子渐渐显露出来。

   吃罢早饭,坐车去学校。一路的街景,很怀旧,像是多年前的静乐,朴素而亲切。时间不长,眨眼就到了汾西二小的校门前,一下车,我们着实吃了一惊,这学校,仿佛是从省城原封不动搬来的。那样傲然地立在这样一个有些土气的小县城里,似有些突兀,让人称奇。我心里一下子明朗起来。我们应该是没有白来。

   学校是建在高处的,上了一段不长的陡坡,从很是宽展的校门走进去,一幢崭新的教学楼屹立在眼前。据说这已是六年前的校舍,可还是簇新。心中的好感油然而生。新雨后的校园,泥土的院子,平整湿润,孩子们玩时可避免摔伤。为通行方便、清洁,四周又围了一圈水泥地面,建校时真是想得周到。秋意渐浓,可几棵已显粗壮的梧桐,还是绿意丰茂,似这学校绝好的象征。

    走进教学楼,热情的老师们满口标准的普通话,又是一奇。我的猎奇心作祟,倒很想听听本地的方言,可没从老师和孩子们的口音里寻到哪怕分毫。一个山区县,普通话能说到这个份上,确实不简单。肯定非短时之功。未进课堂,心中已是满满的感动。光凭普通话这一点,汾西二小的求实风貌可窥一斑。偌大的会议接待室里,十几位老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学校的生本教育情况,两年多的生本实验,从老师到学生,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们的语气里流露出的,是对生本发自内心的认可。从会议室的音像资料里,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充满活力的精彩表现。课前三分钟才艺表演,有模有样;课上驾轻就熟的谈文说字,活脱脱一个个小老师,课堂俨然他们的自由乐园。我又一次心生怀疑,这所学校是否座落在这个小县城的土地上。接下来的听课安排有条不紊,教职员工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让人心生敬意。这样的学校,想不好都难。

    我们随着一位老师走进了二年级的教室,上的课文是《小枣树和小柳树》,识字为主,一节识字课下来,老师未说几句,孩子们却热情高涨,识字兴趣浓厚,从个人领读,到小组展示识字法、组词,再到全班交流识字,解读课文,整个教学流程简洁而扎实。孩子们因始终有前置作业作铺垫,所以整节课有话可说,课堂主人的身份,非孩子莫属。二年级的孩子,能有如此不俗的表现,实属不易。对于这节课,我感觉有一点小缺憾,前置作业稍显简单,最后的问题,你喜欢小枣树和小柳树吗?说说理由。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孩子已读过不少故事书的情况下,这样的问题对于他们,已构不成问题。生本理念虽强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,但所谓的好学,该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学,不然问题没有挑战性,久而久之,孩子会失去授课热情。如果老师能把这篇简单的课文,引向一些类似的故事的话,孩子在更浓的文字之流里回旋、往复,相信会学得更有兴味。孩子们生来是热爱故事、渴望故事的,丰富细腻的文字,是童年的植物最肥沃的土壤。可我们的好多课文为识字、明理之需,编得显然单薄了些。现行教材,其丰厚、深雅程度,当属鲁教版,去年冬天,在山东淄博的生本研讨会上,偶见鲁教版五年级教材,心中不免惊叹,厚厚一本,好多是二、三十年代名家们的散文作品,文言气息浓重,用语极简洁,与当今的语言范式有隔阂自不必说,那样蕴涵深浓的文字,孩子可怎么读得明白。可那次听郭振有教授的报告,有一句话我铭刻在心,如醍醐灌顶,不读古文,你不知道中国文字美到什么程度。是呀,有些文字在未深究的情况下,孩子们是完全可以意会的,就像那天和孩子们读王鲁彦的《听潮》,读叶圣陶的《望月》,孩子们竟是那般沉醉。我终于有些懂了,孩子,你的心不是那么单薄肤浅,那些文字的种子,在无意间,就会在你的心间绽出新芽。我想,做生本的语文老师,一定要勇于跳出课本,以前置性作业搭桥,让孩子亲近阅读,拥抱大语文。生本的语文,是大阅读观的语文。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应是朝向真正的文字的,孩子是羊儿,我们要把他们引向草原。文字之沃野,是生本最广阔的草场。

    后又连着听了两节高年级的语文课,《母鸡》和《圆明园的毁灭》,孩子们有备而来,所以展示时语言畅达,思维清晰,可圈可点。这课堂确实成了孩子的课堂。长此以往,孩子肯定信心满怀。生本的孩子,是自信的孩子。

    可当我被孩子们的自信所深深感染的同时,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是的,汾西二小的生本模式已基本建立起来,孩子都能够昂首挺胸地走上讲台,教室里几乎没有那些怯如小鼠,慌不择言的孩子了,他们站在讲台上像模像样地做起了老师。可不知怎么我心里有些惆怅,因为我没看到那独属于孩子的稚拙,孩子们太成熟,太无可挑剔,太像真正的老师了。

    孩子就是孩子,他们的嬉笑怒骂,来得那样自然,那样不分场合,那样无所顾忌,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总是那样令我们始料不及。像我的那些孩子们,他们的言说,让我时而惊叹不已,时而又瞠目结舌,似觉所言欠妥,但我又无言以对,我为什么要把成人世界的观点强加于他们呢?孩子就是孩子,那份童真一加涂抹,随时可能失真。所以更多的时候,我由着他们偏激,偏趣,偏拙,偏稚,他们在讲台上尽可出偏差,尽可嬉笑。我想真正的以生为本,必须是以孩子的真性情为本,以孩子的真面貌为实。课堂上,除了那些孩子有备的看得见的资料,更多的应有那些无备的情到自然发的灵光之言。也许,我们的生本追求的不应是完美无缺,而倒应当是笑谈百出。生本课堂当成为允许孩子大胆出错的地方,这样的地方孩子有安全感,也才能够真正找到自我,展现真我。

    任何教育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生本也必然是发展的生本生本之路我们如何越走越宽?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,我在班里尝试了半年多生本,甘苦自知,组分好了,孩子们敢讲课了,先还是喜不自禁,可孩子们讲着讲着,我发现了问题,这生本起步了,但总不能原地踏步呀!不能把过去老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,从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呀,坐在下面的大多数,总是坐着的沉默的大多数,时间长了,小组上台率太低,每次争着展示,都是一家欢喜,十几家愁,失去展示机会的一些组,有时候是真不甘心坐在下面认真倾听。老师只能是多方调解,那些想不开的孩子方作罢。那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,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性层面上,必须在形式上下足功夫,同样的内容,怎么挑起孩子的的表现欲?让孩子即使上不了讲台也能说得够劲,尽兴呢?这是我们必须费神的事。可自认准备得完美无缺,也的确下了一番功夫的组,甘愿不上台的时候总是不多的。窦桂梅老师说,教育就是一堆细节生本的细节比起师本来说更多更复杂。真正的生本在于我们持之以恒的打磨。

    生本路上,有苦有乐。对于孩子,我们来不得半点粗糙和急于求成的功利心,只要我们有静待花开的耐心,和拨云见日的慧心,孩子的真性情定能显现,童心也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芬芳。

    汾西之行,感慨良多,感触颇深。世外桃源般的汾西二小,以质朴和执著打动着我,也以它坦露无遗的胸怀启示着我。我坚信,有思考,才有进步。我想,汾西,是我走向生本,升华生本的又一个新起点。  

  

 

编辑:杨绪文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静乐县新建小学校 特此声明。